淺談遊戲化裡的獎勵機制的分類與組合

今天要來談談「獎勵」(Reward)。在遊戲與遊戲化設計當中,不論是在初始參與動機的驅動上、還是持續投入動機的正增強上,「獎勵」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。

心理學家Richard Ryan和Ed Deci在他們知名的「認知評價理論」(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)當中曾經提出幾種獎勵的分類方法。分別是:


1. 具體的(tangible,如:金錢、獎品)/ 非具體的(intangible,如:讚美、頭銜)
2. 意料之中的(expected)/ 意料之外的(unexpected)
3. 依「關連性」(contingency)分類:
 A. 與所進行的活動毫無關連性(task non-contingent)
 B. 與「參與」關連(engagement-contingent):只要一參與活動就可以得到獎勵
 C. 與「完成」關連(completion-contingent):有參與並全程完成活動就可以得到獎勵
 D. 與「表現」關連(performance-contingent):參與活動的表現良好或達成目標才能得到獎勵
 
根據研究顯示,
如果獎勵能讓被獎勵者產生對自我能力、價值的肯定,那麼這樣的獎勵就有機會與內在動機連結,日後就算獎勵取消了,人們還是會因為內在動機已經被驅動而保持參與或進步的動力。若獎勵被當成是一種控制被獎勵者的手段,人們則會傾向於將自己的參與行為歸因於獎勵之上,因此一旦與自己毫無連結的獎勵機制消失,人們也就少了繼續努力的理由了。
 
每一個獎勵機制都是不同分類方式組合的結果。舉例來說:

  • 企業發放績效獎金是屬於「具體的/意料中的/與『表現』關連的」獎勵;
  • 百貨公司滿額禮是屬於「具體的/意料中的/與『完成』關連的」獎勵(不要跟我說這是「意料之外」…);
  • 餐廳受到美食神祕客撰文讚賞並受到廣大迴響是屬於「非具體的/意料之外的/與『表現』關連的」獎勵。

 
現在,以下兩個問題請你思考看看:
👉「成為新竹市第45萬名新生兒而享有免費吃貢丸至45歲的優惠」是屬於哪一種獎勵組合呢?
👉 什麼樣的獎勵組合比較有機會成為驅動內在動機的力量?
 
(新竹市第45萬名新生兒報到的新聞連結在此:https://t2m.io/fyOA2RUi

Successfully
Refresh Cart
Network error, please refresh err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