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養成良好個人習慣?試試遊戲化方法!
我們談過許多在企業或團體活動當中的「遊戲化」概念應用。那麼在個人生活上,「遊戲化」可以如何幫助我們?
首先還是讓我們再次釐清以下概念―「遊戲化設計」一定會玩遊戲嗎?一定會讓目標對象覺得好玩嗎?
持續追蹤水古杉貼文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兩題的答案是―不見得。但是好的遊戲化設計,會讓目標對象在過程中產生自我實現感,引發持續投入的動機,這種效應就如同在玩一場好玩的遊戲一般。也正因為如此,所以「遊戲化」很適合用於幫助我們去從事一些讓我們感到「障礙」的活動,比方說 #建立良好的習慣。
我們以「建立運動的習慣」為例,從「遊戲化」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議:
1. 建立身份認同。
從你想建立的習慣來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(例如:「我想成為透過跑步運動追求健康的人」),並且從這樣的身份認同出發思考你所做的決定。
à這就如同你在進入遊戲之前會先決定你在遊戲中擔任的角色,此後你也將以這個角色的身份與思維進行遊戲,達成這個角色追求的目標。
2. 提出具體的執行計畫。
計畫不必複雜,但要具體(例如:每週三、五晚上九點到附近國小跑操場十圈)。
à這是你的遊戲規則,同時也讓你確知你正走在建立良好習慣的道路上。
3. 創造情境。
讓提示在你的生活環境中隨處可見(例如:把慢跑鞋擺在門口、下載跑步紀錄App並設定提醒功能、訂閱跑步運動相關文章)。
à相關提示會讓你意識到你已經進入這場「遊戲」,同時強化你的身份認同。
以上幾點可以視為是做好「遊戲設定」,接下來就是正式展開屬於你的「遊戲」―透過「參與迴圈」與「增能迴圈」建立良好的習慣:
1. 製造動機。
換句話說,就是在過程中安排一些機制誘使你產生想去執行這項習慣的渴望(例如:有出門跑步的話,回家時就順便去超商買一枝冰棒吃;加入夜跑社團尋求同儕支持與認同等)。
à想要寶物?想要和神隊友組隊打怪?這些設定自己來。
2. 採取行動。
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,並且在感覺費力或厭煩前停止。習慣養成的重點在維持頻率,所以要讓「重複實行」沒有負擔(例如:跑十圈操場不可能?那就給自己跑兩圈的任務,一公尺都不要多。等你產生「想多跑一點」的欲望時再往上增加任務圈數。)
à剛進入遊戲就想越級打怪會很辛苦,最好先到新手村暖身一下。專注於遊戲化設計研究的 孫豪廷日前曾製作一段相關影片,請參考影片連結。
3. 接收回饋。
根據研究,對於獎勵出現的預期比獎勵實現更能引發興奮與愉悅感。回饋機制可以讓我們看見任務執行的成果,知道自己距離目標有多遠,進而擬定或修正達成目標的策略(例如:透過App規劃自己的跑步計畫並記錄執行結果,利用其中的量化分析報表掌握自己的運動狀況)。此時回饋的結果會成為你繼續投入行動的動機,你會不斷期待看到自己修正策略後的表現、渴望進步,自然就會離目標愈來愈近了。
à如果你知道再打兩隻怪就可以升上30級。你想不想趕快升級、看看自己升到30級之後會變得多厲害?
總結以上,我們以「玩一場遊戲」的概念來比擬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:透過「建立角色認同」、「認知規則」、「進入情境」做好心理準備,並且在「製造動機」、「採取行動」、「接收回饋」形成的循環中持續投入(參與迴圈),再漸次依自己的能力狀態調整任務強度(增能迴圈),最後終能達成目標。好方法,不試試看嗎?